近年來,打著“山泉水”旗號叫賣的售水車時常出現在島城的大街小巷。這些水來自哪里?水質是否合格?經營是否合規?記者近日暗訪發現,所謂的“山泉水”大都是未經處理的井水、地表水,不僅涉嫌非法取水,而且售水車也都處于無證經營狀態。亂象橫生的散裝“山泉水”亟待各職能部門從開采、運輸、出售等全鏈條進行治理。
現狀
非法取水售水成鏈條
價廉“山泉水”受歡迎
今年以來,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本報輿論監督熱線、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陸續收到有關散裝“山泉水”的投訴,涉及水質、非法取水、占路經營及喇叭擾民等多方面問題。投訴的點位涵蓋了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即墨區等多個區市。
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在市北區同樂路、李滄區滄廣路、嶗山區北村、城陽區清暉路都發現了銷售散裝水的車輛。這些車多為廂式貨車,水罐藏在車廂內,車主通過引水管給居民灌水。灌滿18升的大桶價格為2到3元,如果一次性充值辦卡的話,價格會更低。因為比買正規桶裝水或灌裝現制現售水都要便宜很多,所以這種“山泉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購買。
記者發現,不少水販打著嶗山、少山、馬山、竹子庵的招牌售賣“山泉水”,但對具體的取水點位和取水方式則諱莫如深。“我這是正宗嶗山水,無污染、口感好。你放心喝行了,生喝都不會有問題。我在這里經營好多年了,周圍居民都認我這水。”同樂路上的一名水販向記者推銷他的“山泉水”時滔滔不絕,但當記者追問具體取水的地點以及有沒有水質檢測報告等問題時,這名水販則開始支支吾吾。
幾經周折,記者在城陽區少山社區、李滄區竹子庵探訪到了5處涉嫌非法取水、售水點。其中,在少山社區衛生服務站附近的兩處取水售水點沒有任何廠名信息,院內的平房里藏著多個儲水罐。引水管露天放置,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記者20分鐘內看到4輛廂式貨車來此拉水。
據知情人介紹,這些“水廠”的水取自河床上的水井。根據指引,記者在屋后的河床上找到了一處帶鎖的井口。碗口粗細的水管從井內一直延伸到一家“水廠”的墻根下。記者沿河床察看,發現了多處水井和水管。而這里的河床近乎干涸,岸邊還散落了一些垃圾。記者還看到,不遠處的攔水壩上有居民在洗衣服,這樣的取水環境不免讓人擔憂。而竹子庵附近3處取水售賣點的環境和設施同樣不容樂觀,其中一處售水點銷售的“山泉水”其實是山澗水,經過簡單的水池沉淀后便對外售賣。
“無論是地下水還是地表水,都要通過檢驗檢疫來判斷水質是否達標。即使水質達標,其裝運、包裝方式也應符合相關標準。”青島飲料協會秘書長劉志袤告訴記者,散裝水在取水、運輸、灌裝等過程中,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探因
取證困難監管乏力
“九龍治水”各自為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相關規定,未經批準擅自取水對外銷售屬于違法行為。其實,非法取水、流動售賣的鏈條由來已久。從2010年起,島城主流媒體曾多次關注非法取水、賣水問題。其中,李滄區竹子庵和城陽少山等地的取水售賣點就曾被媒體曝光。然而時至今日,這類問題依然存在。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即墨區等水源豐富的“山村”,甚至發展成為水販們口中的“賣水村”。
“媒體曝光后,相關部門有所行動,但不久問題就回潮。”家住賓川路的李先生說,竹子庵山下有一處取水售賣點,經營了十余年。此前曾被相關部門查處并拆除了取水設施,但取水設施成本與賣水收入相比微不足道。況且,一些部門在執法時并未完全將取水設施拆除,只是拆掉部分構件。“待風聲過后,賣水者接上水管,取水點就又重新開張了。”李先生補充說,因為違法成本低且有利可圖,近年來,竹子庵周圍不斷開采出新井。
面對源頭非法盜采、對外銷售散裝水行為屢禁不止的情況,青島市水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非法取水的地點分散且隱蔽性強,取水作業時間不固定,而我市水行政執法力量相對薄弱,有的區(市)未設立專門的水行政執法隊伍。”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在執法過程中,涉嫌人員經常打著“生活自用、農業用水”的幌子,拒不承認對外售水,也給取證增加了難度。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水務部門負有源頭監管責任外,當散裝水進入運輸和流通環節后,市場監管、城管執法等部門也有一定的監管職責,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檢查其是否辦理了營業執照,發現應當辦理而未取得營業執照的,告知其立即停止違法經營行為,并依法進行查處;城管執法部門則對擅自占用道路或者其他公共場地從事經營活動的游商浮販進行執法。
但在實際管理中存在“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尷尬局面。記者以市民身份向城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了該區清暉路上一廂式貨車售賣散裝水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回復,他們只監管桶裝水、瓶裝水的制售環節,散裝水應由衛生部門負責監管;且流動售水車沒有固定營業地點,辦不了營業執照,屬于無證經營,應由城管部門取締。
但記者從市衛生監督部門了解到,該部門監管集中供水、二次供水、現制現購飲用水,并不包括散裝水。城陽區城管執法部門則回復,現場未見售水車經營,僅發現了售水的廣告牌,后期將加強巡查。事后,投訴人向記者透露,該車依然在原地賣水,只是方式更加隱蔽。而其他區市的職能部門在處理類似情況時也同樣存在取證困難、監管乏力的情況。
建議
“攥指成拳”合力治水
引導居民安全用水
飲水安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無合法來源、無生產廠家、無安全保障的“三無山泉水”不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無序盜采水資源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面對各部門執法監管的不足和“九龍治水”的困境,亟待各職能部門“攥指成拳”形成合力,全面整治。
“要破解散裝水的‘九龍治水’困境,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形成高效聯動、密切協作的聯合執法機制。”劉志袤建議,應當確定牽頭部門,組織相關職能部門成立聯合檢查組,厘清、細化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分工,確保監管職能無空白,并部署開展針對散裝水采售全鏈條的專項整治行動。
“要打造現代化治理樣板城市,需要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散裝水亂象久治不愈凸顯了我們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上的不足。”省人大代表姜東建議,各職能部門不僅要形成合力,還應主動作為、各司其職。對盜采、售賣散裝水的點位進行暗訪,發現問題嚴厲打擊、應罰盡罰。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還要定期組織“回頭看”,避免已經查處的問題“死灰復燃”。
“有需求就有市場。非法取水、售水行為的存在反映了消費者對非法‘山泉水’的危害認識不足。”劉志袤建議,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用水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短信等方式推送散裝水的消費警示,引導消費者關注飲用水安全,通過正規廠家、商超等渠道購買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預包裝飲用水,不要從街邊游商浮販處購買水源不明、衛生質量無法保證的散裝水。另一方面,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公開舉報電話,通過有獎舉報的形式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群眾舉報的問題,一經查實,第一時間從重處罰、從嚴打擊。
“治理散裝水亂象只是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中的一隅。”姜東建議,政府應當出臺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打造治理類似城市亂象的樣板。